政务邮箱 简体版 繁体版 无障碍 适老版 网站支持IPv6

棠下镇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
发布时间: 2025-04-27 打印】 【 关闭

  2024年,按照新的镇街财政管理体制计算,全镇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07万元,税收占比为94.72%。结合区去年年初下达我镇可支配财力计算,去年全镇可支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12.42万元,政府性基金收入2010.93万元,其他收入17.90万元,财政总收入11441.25万元。

  2024年全镇总支出11441.25万元(含上级补助和政府性基金),收支平衡。具体支出情况如下:

  1.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55.72万元;

  2.国防支出10万元;

  3.公共安全支出53.40万元;

  4.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0.58万元;

  5.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6.02万元;

  6.卫生健康支出166.75万元;

  7.城乡社区支出2295.72万元;

  8.农林水支出1043.81万元;

  9.住房保障支出571.35万元;

  10.其他支出27.90万元。

  2024年我镇财政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:

  一、稳收入,强征管,财源建设提质效

  (一)深化协同共治,凝聚征管合力。每月召开财税工作调度会,整合经济发展办、行政执法办、规划建设环保办、农业农村办、自然资源管理所、财政所及区税务局棠下税务分局职能优势,动态研判重点企业经营状况、纳税数据及重点项目推进进度,专人跟进,重点协调,促进税收及非税尽早足额入库;强化与村居的协作,做好房土两税税源摸底排查,夯实房土两税税源基础,提高征收效率,确保税款应征尽征。

  (二)创新资产管理,发挥非税潜力。完善资产管理机构,成立资产专班,建设资产管理专业人才队伍。全面摸清资产底数,分类管理,资源整合,多举措盘活低效运转资产;加快资产流转效率,专人负责,紧盯进度,高效率验收移交配建资产。引入专业第三方评估公司,运用资产平台依托资产平台实施 “市场化运营+全流程监管”,充分发挥资产效能,提高资产收益。2024年共组织非税收入465万元。

  (三)挖潜特色产业,培植长效税源。科学规划预制菜产业园,紧跟市场动态,打造“原料供应—精深加工—冷链配送—品牌营销”产业生态圈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,推进产业园建设,完善产业园配套设施,优化“一站式” 行政服务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整合古村落、生态资源,大力发展文旅产业,打造棠下特色文旅品牌;重点支持高附加值农产品,巧妙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,助力激活乡村旅游经济。全力促进第一、二、三产业蓬勃发展,打造强力经济体,培育稳定可持续税源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二、调结构,保重点,资金使用增效益

  (一)从严压减一般性支出。房地产市场遇冷,财政分配体系调整,我镇全方位贯彻落实“过紧日子”的要求,坚持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,严控一般性支出,进一步压减“三公”经费和非重点、非刚性的支出,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高效运转。2024年一般性支出5855.72万元,整体压减999.7万元,压减率为14.58%。

  (二)铸牢兜实“三保”底线。2024年度,我镇多措并举,通过优化支出结构、强化资金统筹效能,牢固树立底线思维,全面提升财政保障能力,坚决防范“三保”风险,确保财政平稳运行。

  (三)重点保障民生领域支出。我镇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,积极筹措资金,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2024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为2482.43万元,主要包括:城乡社区管理支出284.79万元,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566.62万元,乡村振兴、水利、农业等涉农资金支出1043.80万元,残疾人康复服务、退役军人走访慰问等支出82.44万元,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镇、典型村培育资金支出323.23万元。

  三、严监管,促规范,财政管理上台阶

  (一)科学制定年度预算,严格监督预算执行。

  一是严格执行零基预算。坚持无政策依据不安排预算、无绩效不安排预算、政策到期不安排预算、项目未入库不安排预算。建立预算管理联动机制,强化与业务部门的协同对接,持续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、科学性和及时性。二是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。严格执行政府采购、资产管理、“三重一大”决策、财政财务管理等制度,加强对资金运行的事前、事中、事后监督,建立全过程、全环节的财政收支动态监管体系。

  (二)健全财会监督机制,筑牢财政安全屏障。

  一是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。在财政工作中将财政监督、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三者有机融合,实现全方位、全覆盖、全过程监督;二是主动接受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。积极配合人大审议预决算,积极落实人大预决算决议,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,不断增强财政预算执行的透明度;三是以法治思维培养干部队伍。积极开展法治宣传、廉政宣讲,学习典型案例,不断提高法治意识,培养干净担当的专业人才队伍。

  (三)推进财政数字赋能,提升财政数据质量。

  一是利用一体化系统。通过数字财政平台,整合预算、支付、核算等模块,实现资金流向“全程可溯、实时监控”,动态监测财政收入结构变化;二是规范数据采集。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,明确岗位职责,做到工作留痕,查缺有迹,建立起科学、细化、高效的数据库;三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。持续推进电子化,依托智能平台,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,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实操能力,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

相关附件:

Baidu
map